中國古代雖無民主之政,但對民意卻十分重視,人們對「子產不毀鄉校」和「厲王監謗」的故事,都不陌生。「子產不毀鄉校」這個故事見於《左傳》及《新序》,《左傳》的記載是這樣的:
鄭人游于鄉校,以論執政。然明謂子產曰:「毀鄉校何如?」子產曰:「何為?夫人朝夕退而游焉,以議執政之善否。其所善者,吾則行之,其所惡者,吾則改之,是吾師也,若之何毀之?我聞忠善以損怨,不聞作威以防怨,豈不遽止?然猶防川,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;不如小決使道;不如吾聞而藥之。」然明曰:「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事也。小人實不才,若果行此,其鄭國實賴之,豈唯二三臣?」仲尼聞是語也,曰:「以是觀之,人謂子產不仁,吾不信也。」
語譯:
鄭國人在鄉校裏交往,來討論施政。然明對子產說:「毀掉鄉校,怎麼樣?」子產說:「為甚麼呢?人們早晚工作完了來到那裏交往,來議論施政的得失,他們稱善的,我繼續推行它;他們所討厭的,我將改正它,(他們)是我的老師,為甚麼要毀掉它?我聽聞治國要用忠信來減少民怨,沒聽過用作威作福來防民怨。難道仗着權勢不能很快制止(批評)嗎?但好像防止洪水,大堤防崩潰,受傷害的人一定很多,我沒辦法挽救。不如打開一個小決口來疏導它,我聽聞可以醫治(施政的缺失)。」然明說:「蔑今天知道先生你確可事奉,小人實在沒有才能。如果這樣施政下去,這確實有利於鄭國,豈獨對我們二三位大臣有利呢!」孔子聽到這段話,說:「由此看來,有人說子產不仁,我不會相信。」
子產是春秋中晚期著名政治家,他對內改革鄭國政治,對外謹慎處理與晉國和楚國的關係,令鄭國得以周旋於兩個大國中。子產為政,甚重民情,認為政府容許人民批評是疏導民怨之法,所以他反對把鄉校拆毀;若封閉言路,將是敗亡之源。兩千年前的政治家,尚且知道這個道理;似乎,今日華人地區的管治者,其識見還不及先祖哩!
文:魯德安
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:
DSE中國語文應試路路通http://2kiu-workshop.blogspot.hk/
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(旅遊消閒文字)http://2kiu-workshop-travel.blogspot.hk/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